有的媽媽經(jīng)常為了寶寶吃飯這件事情而苦惱。媽媽下班后,不顧上班的辛苦,馬不停蹄直奔超市,不管價格怎么樣,只要是新鮮的、有營養(yǎng)的,就往家里搬,到家急急忙忙做好飯了,寶寶卻不吃。
看著自己的戰(zhàn)利品不被寶寶接受,媽媽甭提有多失望了。于是,想方設法地哄寶寶,寶寶走到哪里,媽媽就端著飯碗跟到哪里,結(jié)果,寶寶還是只吃進那么一點點。媽媽發(fā)愁,喂寶寶吃個飯怎么就這么難呢?不當喂養(yǎng),導致寶寶失去饑餓感。
吃飯本是人的天性,寶寶怎么就不喜歡呢?寶寶小的時候,一餓了就會哭泣,媽媽過來喂他就不哭了。由此可見,寶寶并不是生來就討厭吃飯這件事的。那么,是什么導致寶寶失去了吃飯的興致呢?
原因在于媽媽的喂養(yǎng)方式不當,導致了寶寶不喜歡吃飯。如果媽媽不認為是這樣,那么就接著往下看吧。
當寶寶喜滋滋地開始張嘴接住媽媽喂過來的飯時,媽媽非常開心,因為寶寶能吃飯了!能吃飯就意味著可以健康成長!于是,當寶寶把頭扭到一邊,小手一個勁搖擺的時候,其實是在用身體語言告訴媽媽“我飽了”,可是媽媽總覺得再給寶寶吃一些會更好,于是想方設法再往寶寶肚子里塞一些媽媽認為有營養(yǎng)的物品。
有的媽媽害怕寶寶吃不飽,覺得寶寶吃得越多身體越好,于是不管餐前餐后,都往寶寶手里塞吃的,諸如水果啊、面包啊、火腿啊之類的。外面買來的小食品,較之媽媽做的飯菜,往往更能滿足寶寶的口欲,不知不覺間寶寶就會吃進很多,到了吃飯的時間,就吃不進去了。但是在媽媽眼里零食不是飯,到了餐桌上,寶寶必須吃下很多肉、菜、飯,媽媽才肯善罷甘休。否則的話,媽媽就會想盡辦法催寶寶吃,搞得寶寶很煩躁。
有的寶寶喜歡吃肉,每餐飯只要有肉,就能吃個肚圓。不過,媽媽可不這么認為,她們覺得寶寶吃肉太多,吃菜太少,不利于身體健康。于是,就開始禁止寶寶吃肉,硬是把菜往寶寶碗里塞,搞得寶寶連肉都不愿意吃了。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稱為“超限效應”。寶寶頻繁地被媽媽要求吃飯,本來一件簡單的行為被媽媽演繹成了一種義務,仿佛是在為媽媽吃飯一樣,寶寶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被強迫吃飯的寶寶會拼命反抗,而被迫少吃飯的寶寶則會感到受了虐待反而更加想吃。行為療法專家阿奈特·喀斯特采恩指出,正是家長這種對孩子吃得“太多”、“太少”、“太單一”的憂慮,使飯桌成了“煩桌”。
一味地讓寶寶吃并不是懂愛媽媽的做法,通過觀察寶寶的日常行為來斷定寶寶是不是營養(yǎng)合理才能作出正確的養(yǎng)育方案。只要寶寶每天快快樂樂、活潑可愛,即使寶寶的飲食單一、即使寶寶食量不大,媽媽都沒有必要擔心,因為寶寶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需要什么他們就會攝入什么,讓寶寶自己決定要吃什么也是一種在教育上的民主。沒有這種民主,孩子遲早會以不吃來抗議。
千萬不要追著喂
追著寶寶喂飯,哪個媽媽都不愿意,可是很多媽媽都在做。主要原因就是媽媽們怕寶寶餓著,覺得自己麻煩一些,總比餓著寶寶強。其實,有這樣做法、想法的媽媽問題就出在沒有樹立正確的喂養(yǎng)原則上。
1.媽媽不要亂了陣腳
吃飯是寶寶自己的事情,當寶寶找到了當家做主的感覺后,吃飯的積極性也就來了。媽媽只要準備足量的營養(yǎng)足夠的飯菜就好了,吃多少、吃什么由寶寶自己來決定。媽媽的目標就是讓寶寶養(yǎng)成按時定量吃飯的習慣,媽媽雖然不能夠決定寶寶吃多少,但是媽媽可以控制兩餐間隔時間,一般是4—6小時。這樣的用餐安排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經(jīng)過4—6小時腸胃對食物進行了有效的消化,按照胃吸收和排空的時間來控制兩餐間隔,可使消化系統(tǒng)處在有節(jié)律的活動狀態(tài),可保證寶寶充分消化吸收營養(yǎng)。如果媽媽確實想讓寶寶多攝人某種食品,只有在做菜做飯上下工夫,提升寶寶對食物的興趣,但是絕不可以簡單化地命令寶寶吃。
寶寶懂得恰當?shù)爻匀怂麄兯枰牧?,既不多也不少。這餐可能肉多吃點,那餐可能米飯多吃點,媽媽都不要約束寶寶。寶寶有時候吃得多,有時候吃得少,媽媽不要每天都盯著寶寶的筷子,只要在一個階段內(nèi)攝入的食物是平衡的,就可以滿足寶寶的需要,媽媽不必為此擔心。
媽媽根據(jù)自己在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確定并選擇要吃什么、什么時候給寶寶吃、怎樣吃,并規(guī)定吃飯時間以及次數(shù),而由寶寶決定吃不吃、吃多少。
無論孩子吃得多還是吃得少,媽媽都不嘮嘮叨叨地追著喂寶寶,寶寶會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吃飯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快樂。在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寶寶的食欲就會很健康,懂得如何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控制飲食,不偏食、不多食。
2.培養(yǎng)寶寶吃飯的專注力
小寶寶最感興趣的是玩具,剛開始引導寶寶吃主食的時候,媽媽可以允許寶寶手里拿著玩具。但是,媽媽要想辦法把寶寶的注意力引導到吃飯上。媽媽可以說:“哦,今天的飯菜真香,寶寶吃!媽媽只喂寶寶!”
寶寶能夠自己吃飯的時候,媽媽就可以讓寶寶把玩具放在玩具箱里,告訴寶寶:“讓玩具休息一會兒,寶寶吃完飯就有力氣了,再好好玩!要不玩具會搶寶寶的好吃的!”
當寶寶能夠獨自吃飯的時候,媽媽就要給寶寶立一些規(guī)矩了。媽媽要告訴寶寶吃飯的時候不要玩玩具,不要老從椅子上下來,不要老喝水,不要邊吃邊看電視等,這樣時間長了就可以培養(yǎng)他的條件反射和心理適應規(guī)律。
寶寶剛剛學著自己坐到餐桌吃飯的時候,雖然積極性很高,但是因為缺少必要的吃飯技巧,會把餐桌搞得很亂。這個時候,媽媽一定不要喂寶寶吃飯,經(jīng)過了“抓飯”、“混亂”的局面后,寶寶就能準確拿勺子、筷子夾菜、吃飯了。
3.營造良好的用餐氛圍
全家人要著力營造一種到了吃飯時間全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的用餐氛圍。不管家里人誰有沒干完的事情,到了用餐時間都要停下,共同吃飯。當然,如果某個家庭成員有特殊情況不能按時到餐桌吃飯的,媽媽要跟寶寶講清楚,讓寶寶明白規(guī)矩是死的,但執(zhí)行起來是靈活的。
吃飯的時候,媽媽不要數(shù)落寶寶的劣跡,也不要說任何不高興的事情,可以講一些高興的事情,以改善大家的用餐心情。
媽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說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受大人影響寶寶就會先人為主地覺得哪道菜不好,就會拒絕食用。事實上,每道菜都有一定的營養(yǎng)成分,媽媽只需說出來就好了,不要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也不要勸說寶寶,而要讓寶寶自己品嘗、選擇。